学院主页

新闻动态
位置: 网站首页 >  院庆 >  新闻动态 >  正文

读先贤故事 传耕读精神

2018-05-15

    岁月变迁,人事更替。有些身影,却历久弥新;有些精神,值得永续传承。在清明节气前夕,4月3日至4日,植科、动科、资环、生科、园艺、水产、经管等学院分别举办先贤精神分享会,邀请曾与先贤共事过的教师、所在团队的传承者,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先贤故事,感悟精神传承,献礼双甲子校庆。

品科研之情

    马朝芝、边银丙两位教授来到了植生1707班,与同学们分享刘后利、杨新美先生的科研故事。


同学提问问题(供图:蓝上淞) 分享到


    “深爱油菜、实事求是”是马朝芝对刘后利先生的深刻印象。看着在座同学,回想起当年作为学生向刘后利老师学习的点点滴滴,马朝芝感慨很多,“每次去大田都要走3个小时,刘老师途中每到一处都会仔细介绍,自己很快被他对油菜的感情折服。”马朝芝还说:“刘老师74岁高龄播种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亲力躬行,为了始终走在科研前沿,退休后仍隔时间去泡图书馆、非常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  

   作为杨新美教授的学生,也作为1707班班主任,边银丙表示,杨新美老师70岁时,仍然出访日本,引进217个菌种。为 了选育真菌,他到处寻找香菇栽培的实验基地,最终锁定随州的三里岗镇,并成功遴选2个菌种。

   在以“缅怀章文才先生”为主题的“与榜样对话”活动中,柴利军老师在谈及章文才先生时,表示章文才老先生的精神不能用语言来描述。“老先生年逾八旬时,还深感过去工作做得不够,要继续努力奋斗。这给我们树起了一座丰碑,我们新时代的华农人当奋斗且自强,撸起袖子加油干,把章老先生的精神传承远扬。”

感育人之道

    在动科动医学院的主题党日活动中,熊远著院士的三位博士向大家分享了他们与熊院士交往中的点点滴滴。

    布国伟认为熊院士是“严厉的导师,慈祥的长者”。“科研上,熊院士对我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中却非常关心我,时常嘱咐我在种猪测定中心做实验晚上一定不要太晚回寝室;秋冬季时,熊院士会告诉我记得多加点衣物,有什么困难记得找他。”顾浩分享道,让他最感动的其中一点是,虽然当时熊院士已经80多岁,但他却能事无巨细的关心他的每一个同学,对学生的事记得一清二楚,每次实验室点名都能脱稿并准确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康婷婷对熊院士印象最深的则是当时熊院士身体已经不是那么好了,还定期认真听取学生们最近的课题汇报,并和每一位学生握手,鼓励他们对待科研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沈建忠教授作为易伯鲁先生的弟子,向水产学院2017级学生分享了一件记忆犹新的“小事”。“当时老师要求在南湖采集蚌时,我偷懒问了同行的同学相关知识,老师知道后很严肃的要求我要自己去证实,亲自去查阅,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工作,不能人云亦云。可以说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我的科研之路”,沈建忠认为,易伯鲁先生作为师长,言传身教,堪为楷模。

叹目光之炬

    在2017级文管张之洞班,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张之洞先生的纪录片,学习张之洞先生兴建了一批大型近代工矿企业、创办了众多新式学堂,让湖北成为教育发展“开风气之先”省份的卓越之路。为使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盈,王庆国同学还以话剧表演的形式形象再现了当年觐见上书情景。

    作为张之洞班的第一届学生,李剑老师如今已成为了经济管理学院2017级张之洞班的班主任。他带领同学们追忆了沈达尊老先生的感人事迹,详细介绍了他在农业经济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激励同学们要“胸怀大志,实干进取”,敢创新、敢尝试、敢突破。

    在纪念陈华癸先生分享会上,陈华癸先生的孙子、文法学院陈亚松老师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祖父的相处点滴,国际象棋、《三国演义》是爷孙俩的独家记忆。“我想爷爷教会我最重要的就是对学术的态度”。生科院陈大松副教授分享了自己心中的导师,“陈先生不仅在科研上拥有丰硕的成果与成就,还拥有着常人难以匹及的发展眼光。在国内微生物研究还停留在形态的表面研究时,他就已经将分子生物学引入了我校”。

    分享会结束后,各学院组织师生前往瞻仰先贤雕像、礼敬献花。水产1701班杨泽兰说道:“这次活动,无论是分享先辈事迹,还是擦拭雕像、献花、宣读誓词、默哀,都让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易伯鲁先生的尊敬与怀念。作为新一代华农水产人,我们更应该秉承‘上善若水,弘毅笃行’的院训,努力学习、刻苦实践,为水产争光。”


    (文字作者:学通社记者李爱英;通讯员陶峥 李毕平 刘长兴 李可盈 徐润成 徐明睿等。摄影作者:蓝上淞)

     审核人:程华东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主楼

邮箱:zkbg@mail.hzau.edu.cn

电话:027-87282130

邮编:430070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