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晚,第225期问学斋活动在主楼西附楼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杨万能教授与大家一起分享科研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杨万能介绍自己本科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生物医学工程的经历。博士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启动联合课题研究,杨万能参与到华中农业大学作物表型组学研究。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华中农业大学任职。面对自己的求学经历,他总结道:“要时常怀着一颗脚踏实地的心,努力做好眼前的每一件小事。”
在介绍团队众多的研究成果时,最令他骄傲的是数字化考种机。“经过多次改进而成的小型数字化考种机的效率非常高,现在已经向全国各地推广。”但数字化考种机的研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代全自动数字化考种机存在许多缺陷,“当时我们的第一代机器在考种的时候会有很大的辐射,很多人都不愿意用。”为了改进这一缺陷,团队研究了很多方法,并在与工人交谈中找到了改进灵感,“去除瘪粒,很简单,将种子摊开风一吹瘪粒就没了。”得益于此,杨万能在机器内安装了鼓风机来进行瘪种的去除,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辐射。在这之后,杨万能和他的团队又改善了考种机体型过大,效率低下等多个问题。最终,小型数字化考种机诞生了。“每当看待实验室的学生排队用我们研发的小型数字化考种机时,就很有成就感。”
杨万能对自学编程有着独到的见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列举了多项自己的自学实例,表示热爱是驱使一个人进行学习动力。“持之以恒,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谈到这里杨万能颇有感慨,他认为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坚持学习,一遍看不懂就多读几遍,直到弄懂为止。正是如此,他建立了深厚的基础素养,为研究出成功的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交流,多途径向优秀的人学习,学习。”他告诫大家一定要多问,多说。“要多去练手。”熟练才能生出巧力,只有多加练习,才能迅速提高编程的能力。
最后,杨万能教授介绍了植科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计划。他谈到,团队正在进行一项致力于应用手机拍照进行考种的平台构架,以期学生操作简便和节约考种时间。杨万能教授还表示,学院正在筹划关于“智慧农业”的学科建设,将同作物信息创新班一起为植科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努力。
文字:王正昌 袁颖
摄影:胡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