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植科院师生赴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访学交流:共探学术新知,共叙文明友谊


作者:熊媛媛 李雨亭 王蝶 施懿审核:李林 左霞辉 朱智慧编辑:左霞辉发布时间:2025-09-05

八月下旬,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朱智慧老师和左霞辉老师带领10名学生赴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开展为期七天的访学交流活动。师生们循着“学术共探、实践互融、文明对话”的足迹,在热带国度的独特风情里,解锁农业科研新视角,谱写跨国交流新篇章。


学术共探,解锁农业科研的多元路径

交流伊始,博特拉大学农学院举行欢迎仪式。院长Loh Teck Chwen在致辞中对访学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农业科研的进步离不开跨地域、跨校际的经验互鉴,期待以此次互动为契机,推动两校在农业科研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深化合作,共享实践成果,进一步厚植两校友谊根基。

在课堂教学中Dr.Norida Mazlan 、Dr. Wan Fazilah Fazlil Ilahi、Dr. Maisarah Burhanuddin教授就气候变化与害虫入侵、精准灌溉技术在热带作物种植生产中的应用、油棕林鼠害生物防治与访学团展开深入交流与热烈讨论。课后,在Dr. Maisarah Burhanuddin教授带领下,双方师生在油棕林实践基地,围绕“可持续农业技术应用:养殖牛羊替代传统除草剂施用,保护土壤与生物多样性“展开了多维度探讨,生动诠释了新型农业生产中 “生态优先、循环利用” 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让访学团师生对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知。

Dr. Norida Mazlan讲解气候变化与害虫入侵


博特拉大学油棕林负责人介绍可持续农业技术


实践互融,探寻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秘密

交流期间,访学团专程前往博特拉大学特色无刺蜂养殖基地及合作奶牛农场开展农业考察,在实地交流中热带特色农业技术与资源循环模式有了更深刻和系统的理解。在无刺蜂养殖基地,农场负责系统讲解了无刺蜂的生活习性、规模化养殖技术及病虫害防控方法,让访学团成员深入了解热带蜂类养殖要点。讲解现场,师生品尝了刚采集的无刺蜂蜂蜜,直观感受特色养殖的成果,进一步促进了校际农业技术与经验的交流。

博特拉大学农场负责人介绍无刺蜂及其蜂蜜制品


博特拉大学学生志愿者团队队长Tan leong yang表示:“由于马来西亚地处热带,不利于牛的生长和产奶,所以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探索与改进” 农场以精细化管理应对气候挑战:不同状态的牛分饲养,饲养棚内播放舒缓音乐以减少应激;牛舍旁设泥浆池,牛可卧于泥浆中降温,既环保又贴合其习性。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农场利用蚯蚓和黑水虻等生物分解牲畜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构建绿色有机循环体系,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让访学团成员对资源高效利用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文明对话,共绘中马文化交融的友好画卷

访学团在马来西亚开启深度文化访学,沉浸式感受当地多元文化与历史底蕴。在马来西亚遗产工作室,13 座州属主题高脚屋吸引师生,屋内的手工艺品、历史文献、民俗服饰等,让大家跨越地域,领略各州文化特色,体会 “多元共生” 内核。 沿马六甲河游览时,师生围绕 “河流与城市发展” 交流,大家深刻理解这条 “母亲河” 对马六甲商贸与文化的影响。走进马六甲海事博物馆,1:1 复原的葡萄牙古船 “海上之花” 号十分醒目,馆内的航海仪器、贸易商品等,再现了马六甲作为 “海上丝绸之路” 港口的辉煌,让师生对当地海洋文明有了更深认知。在交流期间,团队成员与博特拉大学师生同堂听课、同桌用餐、同车出行,在交流互访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多元共生。

参观博特拉大学博物馆


团队成员熊媛媛表示此次马来西亚的访学交流,让我们在多元文化探寻中拓宽了国际视野,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也让我们对地域发展、教育科研等领域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坚定了未来立足专业、助力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朱智慧老师在闭幕式上总结强调:“博特拉大学精心周密的安排令师生获益良多,课堂学习与农场考察有机结合,成效显著。目前,团队负责人左霞辉老师正积极推进博特拉大学师生回访事宜,以期持续深化两校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合作。

中马师生合影留念





文字:熊媛媛 李雨亭 王蝶 施懿

图片:黄宇彤 王梦圆 熊媛媛

审核:李林 左霞辉 朱智慧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楼

邮箱:zkbg

电话:027-87282130

邮编: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