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8 日至 29 日,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团队服务保康中药材产业系列活动在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拉开帷幕。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团队携手保康县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了 “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保康苍术科技小院”,以此为依托,通过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系列举措,为保康县中药材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力,书写了产科教融合、校地协同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院士专家工作站揭牌 搭建产研对接“新桥梁”
10 月 28 日,保康 “荆山科创对” 院士专家牵手专家工作站(中药材产业专场)系列活动在马桥镇成功举办。保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余丙刚、马桥镇政府镇人大主席艾国旭、湖北乡投(保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峰、襄阳欣禾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德刚,以及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团队带头人梅之南教授等出席活动,共同见证校地合作新里程碑。
活动现场,梅之南教授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湖北中医药产业现状及南苍术研究”三个方面,开展了一场干货满满的技术培训。从产业政策解读到南苍术种植痛点分析,再到前沿研究成果分享,梅教授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贴合保康产业实际,为在场政企代表、种植户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指引。培训结束后,备受关注的 “襄阳市欣禾丰有限公司梅之南专家工作站” 正式揭牌成立。该工作站的落地,标志着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团队与保康中药材企业的合作迈入“深度绑定”新阶段,将通过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为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科技小院深耕研发 破解苍术产业“卡脖子” 难题
事实上,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团队与襄阳欣禾丰公司的合作早已落地生根 —— 双方共同建立的 “保康苍术科技小院”,已成为破解当地苍术产业共性问题的 “一线科研阵地”。围绕苍术优良品种选育、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苍术精油提取及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四大核心任务,团队组织青年教师、研究生等科研人员深入产业一线,以 “产科教融合” 模式打通科研与生产的 “最后一公里”。经过持续攻关,团队已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成功选育出苍术优良品种 2 个,研发出生态种植技术 1 套,大幅提升了苍术的品质与产量;同时优化苍术精油提取技术,将提取效率提高 30%,为苍术精深加工产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关键支撑。此外,团队成员、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苍术岗位专家丰胜求教授还与企业深度合作,推进苍术种质资源圃建设,为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田间测产解民忧 科技服务“零距离”
10 月 29 日,科技赋能的脚步延伸至田间地头。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团队研究生毛孟可、韩雨情,苍术岗位专家团队成员,襄阳市农科院中药材团队负责人刘克钊,以及襄阳欣禾丰公司主要负责人钟晓勇等人,共同前往保康道地苍术绿色轻简高效示范种植基地,开展实地测产与调研工作。今年以来,保康县遭遇异常天气,给苍术生长带来不确定性。调研团队深入基地,科学取样测量苍术产量和品质,全面评估异常天气对苍术产量、品质的影响。测产结束后,团队第一时间对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形成科学评估报告,为后续种植结构调整、技术优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依托 “保康苍术科技小院”,团队专家与研究生长期驻点保康,为当地农户提供 “零距离、手把手” 的技术指导。从播种育苗到田间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采收加工,科研人员的身影活跃在各个环节,确保先进种植管理技术精准落地。借助湖北省中药材产业体系资源,团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显著提升保康苍术的产量与品质,帮助种植户实现增收。
创新模式绘蓝图 赋能产业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华中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团队将以 “院士专家工作站 + 科技小院 + 企业 + 合作社” 模式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通过整合科研资源、企业产能、合作社组织优势,形成 “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落地-农户受益” 的完整链条,既驱动农户增收、助力企业增效,又推动保康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高值化方向发展。
“保康拥有优质的中药材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与人才优势,持续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让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团队负责人梅之南教授表示,团队将继续聚焦保康中药材产业需求,开展更多针对性研究与服务,为保康打造特色中药材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华农力量。

图:毛孟可
文:韩雨情
审核人:舒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