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全育人  > 正文
植科院赴湖北恩施实践团:寻恩施农产品,掘农民背后情
作者:审核:编辑:熊攀攀发布时间:2019-08-29

8月15日至16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建始县花坪镇和官口镇猪耳河村,探访关口葡萄与毛尖茶背后的故事。

一根葡萄藤,两个老翁情

“瘫痪在床的老母亲,亟待学费的儿女,一栋小屋,还有屋后的一根老葡萄藤,一粒葡萄,改变了一个家庭。”

第一站,实践团来到了当地的党员服务群众中心,和负责精准扶贫的龚小刚书记就“关口葡萄”展开了讨论。据传,“关口葡萄”起源于意大利并由传教士带入中国,随后在花坪村成功安家落户,成为当地一大特色农产品。交流过程中,龚书记带领队员们回顾了恩施2500亩葡萄的病害防治历程。“从2007年的炭疽病到2008年的黑痘病,再到之后2010年的霜霉病,通过与植保站建立合作,一步步克服病害,从高等真菌到低等真菌,逐步掌握其发病规律,对其进行提前预防措施。”此外,就葡萄的产销问题,龚书记表示要“走进来,带出去”,依托恩施旅游业,让游客走进来;通过品牌塑造,打响关口葡萄知名度。目前,当地正在采取一种生态种植模式——种草养地,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




随后,实践团来到了故事的主人公——蒋兴财的葡萄园。初见蒋兴财,从他身上感受到的就是一股淳朴的气息,尽管已经身近百万,他仍旧显得朴实憨厚。谈到自己的发家史,蒋兴财说,刚开始的时候,就背着个小筐装葡萄,走20公里的山路,那时候葡萄便宜,5角一斤,后来就和植保站的老站长建立了合作关系。十多年来,葡萄上发生的病害不计可数,老站长帮助蒋兴财一个一个预防、克服,开拓营销的新思路。蒋兴财在谈到葡萄套袋的时候说:“别人家租工套袋都是套的越多越好,但是我要求,低于1500个/天,因为我要求套袋的质量,多给钱我也愿意。”葡萄架下,郁郁葱葱的小草,满地的阴凉,还有挂的整整齐齐的袋子,着实是个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保质保量,葡萄的品质不能落下去,好多回头客奔的就是我的质量。”蒋兴财如是说。

一杯毛尖好茶,一路脱贫致富

“珠钿翠盖, 玉辔红缨”,出自宋朝秦观的《满庭芳·咏茶》,描述了当时作者泡茶、品茶、咏茶的乐趣。而在恩施州官口镇猪耳河村有这么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柳茂国,取诗中“玉”、“钿”二字为茶名,靠着茶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柳茂国说,自家三代都与茶叶打交道,爷爷从湖北松滋引进茶种,在猪耳河建起第一片茶园。他自己也与茶共处十几年,保质是他对出产茶叶的唯一要求。"每年我们就采一批茶,在清明前后,采过之后我们就停了。"只要在朋友圈发出售卖的消息,当年的毛尖很快就抢售一空。据周边村民说,柳茂国产的玉钿毛尖,叶形尖细,色泽翠绿,味道清香鲜美。除此之外,在官店政府帮助下,茶场与企业连线,为茶场提供了资金及技术支持。"生产车间"建起来了,不再依赖手工制茶,从杀青、揉捻到干燥,在短短几天内就能处理完所有的茶叶


“光靠采茶,不能做到全村脱贫,但可以以茶做底,提起村民的兴趣,激起村民们对脱贫的信心与热情。“柳茂国说到做到,抓住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新修公路,改造电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除种植茶树,在茶树不宜生长的地方还种上了黄连等中草药,使猪耳河村焕然一新。面对极其贫困的家庭,柳茂国便请他们来自家茶园种茶、采茶,让每个人有事可做,通过自己的双手脱离贫困。如今在猪耳河村,处处可见辛勤劳动,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村民,处处可感党及政府对贫困山区的关心与扶持。

文字记者: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恩施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刘茜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恩施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侯雨汐

摄影记者: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湖北省恩施市暑期社会实践团 苏春岩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楼

邮箱:zkbg

电话:027-87282130

邮编: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