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全育人  > 正文
问学斋·诺奖那些事儿
作者:审核:编辑:熊攀攀发布时间:2018-10-19

1018日晚,植科院问学斋第209期活动“诺奖那些事儿”在主楼三楼会议室举行。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海亮与到场学生畅谈关于诺贝尔奖的事情,并以茶话会的形式分享自己在瑞典的留学见闻。



茆海亮首先向大家介绍瑞典,告诉同学们瑞典有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接着简要介绍“诺贝尔”、诺贝尔奖的来源和奖项设置。通过展示奖章图片、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和市政厅的图片引出诺贝尔奖的评选和产生流程,并通过各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对比让现场学生对诺贝尔奖有了初步了解。

“科学家有国界,但是科学没有国界。”放眼全球来审视诺奖,茆海亮为大家讲解几个“诺奖之最”。其中有田中耕一因“低级失误”测定VB12分子量得到的“最意外的诺奖”、居里夫人家五人共六次获诺贝尔奖、Kary Mullis开发了PCR17岁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马拉拉·优素福扎伊、今年96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瑟·阿什金……提到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钱永健时,几张发出多彩荧光的细菌绘图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茆海亮向大家介绍时说:“钱永健改造GFP,经过诱变选择得到多种颜色的突变体,极大扩充了GFP的应用范围。”借此说明“兴趣不一定带来成功,机遇垂涎有准备的人”的道理。

谈及自己从事科研的体会,茆海亮希望学生要“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并以兰花花色、变色龙体色、动物的迁徙习性等难解现象说明“学会发现”的重要性。希望学生们可以在时间上勤奋投入、正确对待失败、拥有敏锐的嗅觉,对正向结果有自己的判断、善于独立思考和把握敢于挑战权威的批判性思维。



据了解,茆海亮本科就读于我校生科专业,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瑞典默奥植物科学中心就读于博士后,今年四月作为海外优秀人才引进我院,主要进行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文字:刘长兴 竹永丽

摄影:吕昕瑶、胡祚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楼

邮箱:zkbg

电话:027-87282130

邮编: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