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全育人  > 正文
2021级新生,学术沙龙初展风采
作者:审核:编辑:熊攀攀发布时间:2021-09-24

“科学以无知之行始,以能行之知终”为鼓励新生了解专业奥秘,在交流中迸发科学思维的火花,在憧憬中投入探索科学的热情9月19日至20日,植科院举办的“科学之探,共聚学术沙龙”活动于第三综合楼举行。

           “趋光”和“食性”,植保我先行

9月19日晚,植科院教授王满囷与21级新生围绕“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那么昆虫为何还要趋光?”“不同的植物上可能会有不同种类的昆虫,或不同种类的昆虫选择不同寄主植物,导致这种食性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及“有机体是如何进化的?”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以“植物保护”为主题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学术探讨与思维碰撞。





“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昆虫的趋光特性一直为人们所熟知,但究其原因却始终众说纷纭、无一定论。针对此一问题,智农2102的郭梦诗与植生2101的孙沐含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到学术界目前占主流方向的光定向、光干扰、生物天线以及近年提出的光胁迫假说,并结合自身对周边环境的观察提出了个人对几种假说的理解思考。而来自智农2102的杨舒桓却在思维上另辟蹊径,创新性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昆虫趋光以何“求死”、何以“求生”。“啮齿动物中存在着自发性的自杀行为,因此我推测昆虫的趋光特性可能也是一种为种群延续而做出的‘牺牲’。”

针对不同昆虫食性不同的问题,植生2102的骆倩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从相对专业的视角介绍了造成昆虫间食性不同的原因。而植生2102的葛佳瑶则侧重阐释了昆虫“食性”的定义,从另一角度就同一问题作出互补解答。





所有汇报结束后,王满囷首先对与会所有成员作出了肯定:“能够勇敢站上汇报的讲台,就代表着你们已经踏出了探索大学的第一步,”他语重心长地表示,“大学是一个探索真理的平台,也是锻炼能力的试炼场,今天的活动是你们大学生涯的起点,不远的将来,也会有更多挑战预备着与你们不期而遇。”

 “种子”与“栽培”,作物“研”不停

9月20日晚的作物学方向围绕“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变迁与“沧海桑田”人生哲学的关系”“现代作物栽培中正在应用的智能技术”“为什么说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种子是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梦想中的现代农业——畅想5~10年后的现代农业场景”“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话题展开,教授杨超出席该会议。






针对“种子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这一话题,植生2103的刘玉鹏通过查阅资料,从种子的微观角度介绍了什么是种子、种子的进化历程和自保手段。而植生2109班的谢任驰则围绕种子的自身结构—相应功能展开,从种子传播方式、驯化机制、大量繁殖与环境选择,介绍了种子适应环境的机制。选择“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变迁与“沧海桑田”人生哲学关系”的张芷毓以袁黄治碱改土,南稻北上和袁隆平团队与陈日胜合作培育海水稻的故事为例,讲述了我国从南稻北种到海洋农业的作物种植变迁。



在作物学沙龙的最后,杨超由学生的选题谈到杂种优势难以保留,并介绍了最前沿的科研问题,他指出“关注、分析、思考生活中的常识,或许可以见微知著,发现新的问题”。

会后,谢任驰感慨到:“杨老师的经验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在信息量大且复杂的今日,也许我们需要慢下来,多问问‘理所当然’的公理、定律,思考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为期两天的学术沙龙至此圆满落幕,21级新生通过此一“窗口”初次与学术“会面”,用思想碰撞出“火星”。但科研之路仍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之道也亟待更多新生力量去跋涉与探索。

 

文字余泽萱 王鹏杰

摄影蔡昕炜 王琪

 审核:熊攀攀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楼

邮箱:zkbg

电话:027-87282130

邮编: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