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共享滋味:一顿等了20年的团圆饭
作者:审核:编辑:吕瑞凯发布时间:2018-10-02

10月1日上午,傅廷栋院士及他的同班同学刘克华、夏宏玲、董媛英、黄琼基等10人重聚华农校园,共祝华农百廿华诞。他们相聚于傅廷栋家中,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畅谈,补上这顿迟到了20年的团圆饭。


于傅老家中团聚


一碗来之不易的饭

 

“宏玲、宏玲……”在急切的呼唤声中,一辆小轿车停在了主楼旁边。当车窗缓缓下降,他们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即便不是记忆中年轻的面容,但依旧是60年前的那个人。车门一打开,傅廷栋与几位同学一起走向车前,十几双手与她颤抖着、紧紧地相握。他们在主楼前合影留念,一同走向校友签名墙,共同写下自己的名字。傅廷栋忍不住擦拭眼角泪水,组织者刘克华也忍不住说道:“不见面不行,这可能就是最后一次了。”

刚来到傅廷栋家中,他的爱人李纯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她代笔的、老班长郭厚文写给百廿华农的一首诗,“母校华诞双甲子,人才辈出真豪气。数万学子神州行,奋斗图强战天地……”时隔60多年再回首,他们对母校的感情不减当年;时隔20多年再相聚,他们之间的同学情谊不减分毫。为了这一顿来之不易的饭,80多岁的老人们从天南海北齐聚华农。“山潮,水潮,不如人潮。大家在一起就是幸福!”曾文基动情地说到。

傅老爱人李纯展示代笔祝福


一道五味俱全的菜

“吃千家饭,住百家床,河里洗脚,庙里歇,茶楼酒馆过时节。”在黄琼基的回忆里,这就是他们下放农村的生活。那个时候,“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里”,她一毕业就被分配到甘肃,一去就是一辈子。每天地里、家里,两点一线,在基层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解决生产与生产力之间的实际矛盾,把生产、理论、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农业发展概要。

其实,这不是她一个人的生活写照,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一生都与农业紧密相连。就连从未去过农村的黄勤学,最终也被分配到了黄陂县,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我们都将一生奉献给了农村。”曾文基工作在农村,家庭在农村,生活在农村,推广农业新技术,为农业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尽管后来有些人转战教育方向,但是他们都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做贡献。如今的他们退休了,享受着自己的晚年生活,在学习、旅游、运动之余,依然关心着农业发展。

 畅聊往事


傅老与老同学翻阅旧照


共忆青春


 

一碗历久弥香的酒

“多年不见,我依旧是董小鬼。”一个俏皮的外号勾起了众人对董媛英的回忆,当年最小的的小鬼如今也老了。“我这一生坎坷,但是现在的我很幸福。”大学刚毕业的她就像班上其他人一样哪里需要去哪里,在基层进行农业推广,一待就是大半辈子。退休后的她担任了老科协的主席,继续为农业推广做贡献;同时还在老年大学担任舞蹈老师,参与舞蹈的编排与表演;在空余时间,她还学习使用电脑,紧跟时代步伐。她自言“我这一生对得起党的培养,没有辜负党的期待。”她悉心教导自己的聋哑儿子,将他培养成聋哑学校的美术老师。并且他的画作深得傅廷栋的喜爱,至今傅廷栋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他送的有关油菜花的画作。

“无争夺,不计较,平淡是福。”这是李谏招历经岁月洗礼对自己生活的概括。她深情地表白了党和时代的教育,在基层工作几十年心甘情愿。如今的生活就像一碗老酒越来越好,她身体锻炼得好、家庭也和谐、四代同堂。“经历过国家的艰难时刻,历经自己的沧桑人生,如今一切已是很幸福了”。

“农业兴旺为之本,华农贡献振华宇。”是他们送与华农最深切的祝福。


 共吃团圆饭



 

文字:袁颖、袁忻、竹永丽

摄影:蔡文滔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楼

邮箱:zkbg

电话:027-87282130

邮编: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