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陈万权研究员做客我院“作物科学高端论坛”
作者:审核:编辑:吕瑞凯发布时间:2018-02-04

 

201823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陈万权研究员做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科学高端论坛,在分子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专题特邀报告,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

陈万权研究员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概况,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历史、研究进展以及病害防治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他首先从小麦条锈病的发现历史以及该病害在世界的分布出发,指出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20年代便开始了对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在研究期间逐渐建立了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为病害综合防治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团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连续多年调查研究,对菌源基地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勘界,明确划分出越夏异变区、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三个区域,解释了越夏菌源地病原菌向外传播的时空规律;同时发现陇中南海拔1450-2080米和川西北海拔1900-2500米的区域是核心的菌源基地。结合研究成果建立了中国小麦条锈病中长期发生趋势异地测报技术,经过2003年至2013年连续多年的验证,预测结果和实际吻合率达到100%。团队以此为基础从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对菌源基地生态病理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陇中南及川西北是品种抗性丧失的异变区和病菌小种产生的策源地。在病害防治时提出了重点治理越夏异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以及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病害分区治理策略,并研发了9项病害防治关键技术,最终形成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该防控体系使病害诊断时效性提早14天,病原菌小种优势减少5成,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降低3倍,危害程度降低90%以上,每年减少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治理效果非常显著。

陈万权研究员同时也指出,虽然目前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病原菌持续变异、耐高温菌株的出现、小麦抗病品种的持久性和防控体系的不断优化等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也不断激励着小麦条锈病害研究团队。报告最后,陈万权研究员分享了自己多年研究经历的几点感悟:1.农业科研具有特殊性,服务的对象是农业、农民和农村,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必须深入农田接地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 农业科研具有长期性和公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长期坚守、执着追求的求实精神和不图名利的风险品格;3.农业合作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大力开展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

报告结束后,师生们就防控过程中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小麦条锈病病菌和和侵染本科杂草的条锈病菌之间的关系以及病害流行分区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第三综合楼

邮箱:zkbg

电话:027-87282130

邮编:430070